點擊:發表時間2016-12-15 00:01:54
7月30日17點28分,央視新聞頻道《新聞直播間》欄目以《海南三亞:“海綿”吸水 大雨來臨不內澇》為題,報道三亞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見成效,點贊三亞“雙修”“雙城”成果顯著。
報道中,央視主持人歐陽夏丹介紹,近日,今年第三號臺風“銀河”在海南島登陸,三亞一度開啟了大風大雨的模式,但市民們卻發現,往年最容易積水的幾條主干道路面和平時相差無幾,出行很順暢,而這個變化就是得益于“海綿城市”建設。視頻中,記者走在大雨過后的鳳凰路,天上還下著小雨,但是路面中央卻沒有出現任何積水,就連地勢比較低的道路兩旁積水也較少。市民也表示,去年的鳳凰路積水問題比較嚴重,但現在好很多,積水問題大大減小。
背景提示中介紹,“一年多前的鳳凰路還是逢雨就積水的場景,鳳凰路的變化源自2015年三亞市啟動了‘海綿城市’建設,率先對鳳凰路、迎賓路、榆亞路三條主干道升級改造,在地下埋設了蓄水模塊。在(蓄水模塊)完成建設后,雨水通過地磚滲透和植草溝引流最終流到地下蓄水池里,環環相扣的引流系統讓道路變成了會吸水的‘海綿路’,而道路外側的內澇也通過増植林木得到緩解。同時,三亞市還對地下管網進行升級,新增大口徑雨管將雨水統一收集排入內河,還在易發生內澇地區安排工作人員重點排查,真正解決了積水難排的問題。”據項目建設方介紹,蓄水模塊埋在地底下,長度是26米,設計蓄水噸位是167噸,主要是用來收集雨水,用來綠化灌溉。
“海綿城市”既是一個新概念,也是一個一直以來都有的概念。顧名思義,“海綿城市”就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、存蓄、滲透、凈化雨水,補充地下水,調節水循環;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,并加以利用,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“自然”,不用以前下水道等“灰色設施”。
構建“海綿城市”的經濟效益不可小覷,“海綿城市”建設非常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,大大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。調蓄設施又往往與城市既有的綠地、園林、景觀水體相結合,“凈增成本”比較低,還能大幅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,特別是在臺風多發季節,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。“海綿城市”能充分發揮城市綠地、道路、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有效緩解城市內澇,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,節約水資源,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。“海綿城市”讓城市像海綿一樣“呼吸”,建設“海綿城市”能讓三亞這個海濱旅游城市更具生態魅力。